聽見,阮厝邊:新莊在地聚落的聲音採集-塭仔圳篇


課程名稱: 聽見,阮厝邊:新莊在地聚落的聲音採集-塭仔圳篇
授課講師:蕭芸安
課程編號:HUM-010A1-18B
上課地點:新莊高中
上課時間: 週一晚間19:00-21:50
招生人數:28
修課對象:程度不拘
學分數:1學分
費用:1.學分費0元,保證金500元;設備費150
2.學員平安保險費70(每位學員僅收一次, 不論修幾門課程)
講師簡介:
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畢,輔仁大學社會文化與諮商心理學碩士班。 現為自由音樂創作人,創作領域涵蓋詞曲創作、影像配樂、劇場音樂設計與聲音藝術。  2011年開始於亞洲各地創作旅行,實地錄製亞洲不同城市的聲音景觀與傳統音樂,將聲音紀錄作為一種文化觀察的媒介,並將採集之聲音元素結合音樂,創作出不同形式的聲響作品,對亞洲傳統文化與東方宗教有濃厚的興趣.  2012 年展開個人創作計畫《城市聲音計畫》。 2013 年起,則先後於香港、上海、台北、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展開《聲旅城市》系列創作。
課程介紹及課程理念與目標:
音景(Soundscape),為聲音與風景的合成字,可稱作聲音地景,亦即聲音的風景、聲音的景觀,為加拿大學者 R . Murray Schafer首先提出的概念,並創立「世界音景計畫」。  Murray初步將音景分為三大類:人造的、自然的與時間記憶的,音景概念自 1980 年代起,便被歐陸各國及加拿大逐漸重視,許多城市甚至都擁有專屬的「音景採製人」 (soundscapist)  關於地方的認識與記憶,除了人們所熟悉的「視覺」之外,是否還有其他的方式?聲音是能夠完整呈現並記錄『當下』一項很好的媒介,而聲
授課方式:
(1)講師講述及分享,投影片教材含影像、圖片與聲音; (2)聲音技術實作; (3)戶外田野踏查; (4)電影及歌曲欣賞; (5)書寫實作; (6)學員互動討論
課程大綱:
1
聲音地景的故事:何謂音景?音景概念的起源以及音景的類別。
2
打開耳朵的聆聽練習:聽覺訓練活動與遊戲。
3
地方的聲音與記憶:地方與音景的關係,聲音作為地方記憶的一種形式。
4
如何捕捉聲音風景:聲響原理與基本錄音概念;田野調查方法及音景採製方法。(本週課程含部分戶外實作)
5
將聲音風景化為創作:結合多元媒材進行音景作品的創作。
6
成果發表:學員音景作品分享與討論。
●使用材料說明:自編講義
●教材費或自備材料:講義影印費20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夏日沁涼肚皮舞 (Summer Raqs)

開口學ABC&KK

時光隧道。爵士下午茶